导入数据...
 

登录.png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院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共招收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69人。早在2002年外国语学院就开始举办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迄今已招收约400人。经过学院多年来在师范教育实践与研究方面的积淀,我院全日制学科教学专业在英语学科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形成了一支师资及导师队伍,并逐渐形成了以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 明确的专业定位

我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二语习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的教学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英语教学、科研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及教育科研部门的相关工作。要求学生了解英语学科教学及研究的前沿状况、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培养英语学科教学能力以及独立从事本领域研究工作的能力。同时,根据其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为基础,加以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深层渗透和熏陶,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情感、学生成才志向相对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二)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师资队伍

 我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师资队伍,本专业以学科教学(英语)为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二语习得理论、课程设置、学科教学、教师发展等方面。本专业现有专职硕士生导师18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2人,现有来自中小学基础教育界和省市教科院的实践型兼职导师31人,外籍专家1人。相关导师及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其中尹世寅教授的课题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主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于2011年获得校级立项,郑鸿颖教授的校级课题 “基于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也于2013年获得立项。

 (三)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我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所修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其中专业课主要涉及教育学、英语语言学以及经典的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普通语言学、外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外语教学资源应用研究、外语教育研究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教学评价与测试、外语教学行为研究、西方教育名著导读、外语教育统计方法、英语课程与教材分析、外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等,其中体现学科教学专业学位实践性的课程占相当的比例。课程的设置强调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以理论更好地指导教学,以教学进一步辅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完善。

(以实践能力为取向的培养

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取向,强调通过见习、实习、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2012年起学院开始统一组织本专业研究生的实习工作,并得到了硕士点及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2013年学院组织研究生分别在石室中学、川大附中和成都市教科所进行了为期13周的实习实训。研究生们在校外实践型导师以及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系统指导下,通过教学观摩、研究教材、撰写教案、说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教学案列收集、教学调研、实习报告和总结等形式,获得了宝贵的一线教学经历和经验,熟悉了中学英语教育的流程和环节,为踏上教师的岗位具备了前期经验。2014年硕士点对学科教学(英语)硕士生进行了实践模式的改革试点,在课程研修阶段提前增设了专业见习环节,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签订了建立见习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同时还特别增设了微格课程,全程邀请成都各名校名师参与一对一的学生打造计划,从撰写教案、活动设计、课堂授课、说课评课等各个微格培训环节给学生以指导,为学生进入实习打下基础;硕士点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教师技能大赛,专门聘请中学名师和学科教学专业教师进行示范、指导、点评,为研究生们观摩、展示、交流、切磋、学习教学技能提供有效平台;此外,硕士点还组织学生参加中学举办的教学观摩及评课、教学研讨等现场活动,切实了解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另外,学院邀请学院导师和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共同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进行选题论证,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初见成效的双导师制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全日制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实行了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及校外实践型导师的双重作用,为确保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校期间,学生与校内导师保持密切联系,校内导师主要从专业课程学习、文献研读、学术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与指导;同时,硕士点在成都地区的著名中学以及省市教科所选聘了18位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实践型导师针对教学实际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了直接了解、参与一线教学及教学研究实际工作的优质资源。双导师制充分体现了高校与中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融合、渗透与优势互补,优化了学科教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