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登录.png

外国语学院开展“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社会学视角”专题讲座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30日
  查看:718
  来源:

    为提高我院俄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12月24日,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四川外国语大学朱达秋教授莅临我校,在成龙校区行政办公楼415会议室开展了题为“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社会学视角”的讲座。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系主任谷玮洁教授主持,佘振华老师、罗苹老师、高晓茹老师、刘平老师、张焰老师等出席,俄语系各年级学生参加。

 1.jpg

    讲座伊始,谷玮洁教授就朱达秋教授的学术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朱教授莅临我校表示了热烈欢迎。朱教授首先向大家阐明了社会学的含义,由此引出社会语言学的相关话题,并指出翻译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是受社会条件制约并为社会目的服务的言语活动。语言的存在离不开社会,社会的构成需要语言。因此,将社会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俄汉翻译研究中,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前沿课题。

     接着,朱教授从翻译的社会标准、翻译反映社会现实以及源语社会变体的传达这三个角度对翻译视角做了详细分析。她指出,从横向来看,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地位不同,翻译标准也会随之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英美学者翻译《红楼梦》的视角。而从纵向来看,同一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标准也不尽相同。朱教授以中国为例,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几个有关翻译的重要时间点,将这些时期的翻译标准进行了比较。她总结到:翻译标准具有社会性,会随着社会变化而相应变化。

 22.jpg

    随后,朱达秋教授就翻译反映社会现实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她谈到,翻译材料的选择可以反映国家的外交政策、国际交流以及意识形态,并以李立三和中央编译局对于同一段话的不同翻译方式为例,指出过于重视意识形态可能会导致翻译教条化、僵化。同时,她借《钦差大臣》其中一个片段的翻译点明:翻译方式必须考虑社会现实,社会现实决定翻译方向。

    最后,朱教授从社会变体的两种类型——情景变体和层次变体切入,对源语的社会变体传达做了相关讲解,并通过列举多个翻译实例就翻译过程的难点进行了说明。她向同学们建议,在翻译过程中,人物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要谨慎对待方言以及注意外国人的模仿,要顾及人物身份,符合文章环境,切忌“千人一腔”。

    至此,此次讲座圆满结束。谷玮洁主任代表学院对朱达秋教授的精彩讲解表示了衷心感谢。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社会学及社会语言学有了初步了解,并对于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往后的翻译学习中重视此方面知识的运用,脚踏实地,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培养多角度翻译能力,努力提高翻译水平,为成为优秀的俄语翻译者不断迈进。


外国语学院分团委记者团

文字记者:谢  黎

摄影记者:李嘉琪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