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道路,这是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要决策。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人才,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大学承载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在实施创新创业的发展战略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始终未停止除旧革新的步伐,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按照“面向全体、育人为本、协同推进、质量为要”的基本原则,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知识和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已入选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新创业道路上我们的校友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和执着追求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校友们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感恩社会、回报母校。在他们身上延续着四川师大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治学精神和品质。
在建校71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校友会采访了我校工商企业界的校友代表,他们中有的在国企任职,有的早在求学时期就开始自主创业,有的已将业务延伸至海外......校友的创新创业事迹不胜枚举,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给四川师范大学的创新创业实践增添了生动的案例。
校友们对母校和恩师饱含深情,当年在狮子山上度过的青春岁月,早已铭刻在心,永生难忘。今日专访中呈现的事例仅为众多校友创新创业事例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其中展现出的可贵品质和拼搏精神让人深受触动,倍感振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四川师范大学校友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在诸多领域施展才华抱负,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对母校的真挚情感,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学习他们的进取精神,传播他们的创新创业理念......
在师大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形成了真诚做人、踏实做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我适应未来、立足社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母校对于我最大的影响在于除了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以外,还重视对每一位学生心灵的滋养,这种精神力量的滋养让我看到“文化”对于人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性。母校“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八字校训至今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使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且更有价值。我很感谢母校所赋予我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良好品质,使我养成了“不管干什么,从不计个人得失,更不怨天尤人”的习惯,形成了“快节奏、大容量、立体化、高效率”的风格。为了保高考,为了创国重,曾两次放弃出国学习机会,三次放弃国家级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机会,放弃到成都某校任校长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学弟学妹在校期间,应该提前洞察行业发展态势,了解就业人才需求,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同时注重从“知识学习”到“行为学习”,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最终实现从“素质学习”到“素质就业”的过渡。我觉得学弟学妹们如有计划创业,应该多注意自己在多元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心理意志上的训练。学弟学妹们有激情和活力、梦想和追求、干劲和闯劲,同时也应具有思想和智慧、责任和担当、恒心和毅力,我觉得完全可以在创业导师指导下,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去进行创新的尝试和创业的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感受“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校友会不仅是连接校友和母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重要的是它一直延续学校的文化血脉,是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友会需要建立适合校情的工作机制,使校友工作成为学校全局工作和发展战略的有力组成部分,让校友会真正成为“校友的娘家”和“精神的家园”,办成校友们终身学习的好课堂、信息分享的宽平台、思想碰撞的大沙龙、情感交流的强磁场。
——刘德山
刘德山系我校外语系83级校友,四川省特级教师、高级企业文化管理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大学商学院MBA企业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客座教授、成都市青年创业促进会副会长、德阳市政协委员。现任四川宏达集团副总裁、党委副书记、董事局秘书和纪委书记,2000年西南师范大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2010年取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任四川省什邡中学教导处主任、副校长。曾荣获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园丁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和突出贡献人物等称号,主创的《以科学财富观引领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获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刘德山拥有18年基础教育界从教经历和12年企业管理经验,当年在杏坛上的无悔付出以及在企业管理岗位上的不断锤炼,造就了今日的他。作为我校成都工商界校友分会副会长、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刘德山一直心系母校的发展,在建校71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他欣然接受了校友会的专访。
记者:刘总裁您好,您是我校外语系83级校友,在母校学习的四年时光对您今后的人生之路产生了何种影响?
刘德山:大学毕业以来,我有两段职业生涯,一是18年的高中教学和中学管理经历,二是迄今已有12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从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角度思考,在母校的四年本科时光无疑对我这两段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代人在科学的春天里,肩负着父辈的殷切厚望,沐浴着老师的关爱阳光,饱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激情动力,常用女排精神激励自己顽强拼搏,闯过挤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成为天之骄子和时代宠儿,最终来到狮子山学习深造。应该说,当时的学习目的明确,思想单纯,可书写最新的文字,可绘就最美的画卷。在师大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形成了真诚做人、踏实做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我适应未来、立足社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母校注重对于每一位学生心灵的滋养,让我看到“文化”对于人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性。“美的最高境界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管理的境界是“无为而治”、“学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创造和氛围营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等,这些在大学时代读过的往哲先贤的哲理思想,我至今都还记忆犹新。
回想我的大学时光,寝室、教室、食堂和图书馆“四点一线”的校园生活是我的主旋律,学习之余的班级建设、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是点缀其上的多彩音符。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那时的大学生活,既有诗和远方,也有实践和辛勤耕耘,让我们从中经历了人格的塑造、视野的拓展、思维的启迪、生活的引导和做人的训导等重要阶段,形成人生关键时期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生活智慧。
卢梭说过:“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今天看来,这句话绝不仅仅是“心灵鸡汤”,这正是4年在母校学习带给我的深切感受。从这个意义而言,好的学校,本质上其实是在无声处形成一股精神力量,营造一种优良氛围。母校给予我的人生底色,那么的自然、厚重、生动、明快。我很感谢母校所赋予我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良好品质,使我养成了“不管干什么,从不计个人得失,更不怨天尤人”的习惯,形成了“快节奏、大容量、立体化、高效率”的风格。为了保高考,为了创国重,曾两次放弃出国学习机会,三次放弃国家级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机会,放弃到成都某校任校长的机会,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在什邡中学,我从高中教师做起,在高三教学一线一干就是18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教育人生之路,也是一名师范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成长之路:中学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市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后备人才;县、市、省和国家级优秀教师、先进教师、优秀党员;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导主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那一阶段,我醉心教育,躬身实践,我给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定位是: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型校长和职业化教育经理人。
作为英语教师,从教十八年,我就教了十八届高三毕业班或补习班,自己的教学水平、风格、业绩和教研教改成果得到公认,荣获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园丁奖、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四川省青年拔尖教师、德阳市学科带头人、什邡市拔尖人才等称号,并受聘于市、省及国家级专业学术团体;作为班主任、年级主任,我自主设计《学生成才方案》和《高考成功方案》,为学生开设“学法与心理系列讲题讲座”,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德育先进工作者”;作为英语教研组长,带领全体英语教师共同努力,逐渐把教研组建设成为什邡英语教学的领头雁、德阳优秀英语教研集体,四川省具有实力的英语教学教研团队,培养出县、市、省三级英语教研员和名优教师,承担国家级外语实验学校和英语科研课题;作为教导处主任、副校长,在抓好教学管理、教研课改、教师培训、国家级示范高中建设、外语特色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名优学生培养、对外招生与品牌宣传、高三毕业班工作等方面成效显著,亲自编写了教学管理制度76项,《教学管理手册》3本,撰写了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经验文章和论文127篇,负责起草学校申报“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主体汇报材料和办学特色汇报材料。两次全面深入地提炼和诠释什邡中学办学思想及其内涵:“面向全体、突出主体、尊重个体”和“培德开智,力学笃行”。特别是分管了三年的高中2004级考出了四川省理科状元和理科第3名的好成绩,五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为什邡和德阳教育塑造了品牌。
应该说,母校除了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以外,还重视对于每一位学生心灵的滋养,这种精神力量的滋养让我看到“文化”对于人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性。我的教学经历被打上了母校深深的烙印,谢谢母校所给予我的作为人民教师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道德品行。受母校“文化”影响的启发,使我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现行教育弊端有过反思,期盼有一天,所有学校能以“文化育人”取代“知识育人”,以“文化治校、文化立校”取代“知识治校、知识立校”。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当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科学品质、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于一身。于是,后来我也有了对“三流学校靠校长,二流学校靠管理,一流学校靠文化”的感悟和认同。
2005年初,面对到大企业发展的机遇,经组织同意,我也愿意换一个全新的工作平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综合潜能,继续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我向组织上辞去了什邡中学副校长职务,从体制内离开,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企业发展。上班第一天,我感受到了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的鲜活体验,我坚信自己在企业也能发挥好在大学时代积淀的素养和能力,以及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磨砺出来的通用专长和管理经验。适应很迅速、转型很顺利,对我而言,一切好像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后来我明白,来到了企业发展,其切入点就是“企业文化”。文化治企、文化立企,这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母校对我的影响,在外人看来,学校和企业,教书和从商,校长和老总,校园和写字楼,仿佛跨度太大。在抉择之前,我也这样分析过、彷徨过、掂量过,最后我还是从“文化”的角度找到了学校和企业的内在联系!
在母校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中教育科研方法论运用的实践感悟以及各类论文写作功底的积累,使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受益匪浅。我提炼出符合宏达使命、体现宏达精神的“宏则龙腾沧海,达则兼善天下”的企业文化体系,被业界专家点评为“独具个性、富有底蕴、不可复制、实属优秀”。
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是承上启下和递进的关系,如果没有在母校的学习经历,我不会掌握教学的技能,不会懂得教育的本质,不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两段经历。母校“重德、博学、务实、尚美”八字校训至今影响着我、激励着我,使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且更有价值。我对两段职场人生有这样一番跨界感悟:从学校走向企业,从企业反观学校,管理的交集是文化!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企业,文化管理都是一种管理的境界和氛围,道相通,理相同。2015年成都市教科院邀请我给成都市校长培训班讲了一堂课,我分享交流的主题就是《校企文化管理的跨界融合之道》。
记者:您认为创业者所必需的品质是什么?在大学求学阶段如何练就这种品质?请您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
刘德山:说到大学生创业,我想先与大家一起分享当年在母校,带领班级同学过关斩将去PK,最后成为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承包商”的往事,我认为这就是一段创业的体验,只不过当时叫做“勤工助学”而已。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坊间最流行的词汇之一是:我们都“下海”吧!真正激起我们“下海”冲动的是小平第一次南巡后,一则《新闻启示录》的电视专题片带来的启示。那个年代,狮子山的“盐市口”,有一个很大的通知栏,相当于师大各类信息的发布平台。我们经常通过这扇窗口,感受时代的步伐,听到改革的强音。也正是在这里,我目睹了学校的新变化:研究生走进六灶当服务员、中文系82级同学分发学校收发室的学生邮件、第二教学楼的卫生由学生承包、家教开始兴起、业余美校成立并招生……这些“开辟第二课堂,开展勤工助学”的有益尝试,成为当时师大校园的“新闻启示录”。
当时爱上图书馆的我,看到阅览室老师按固定的八小时工作制上下班,与学生课后借书阅览的时间不太一致,且当时封闭式的借阅形式还较为陈旧,为了方便同学,提高借书效率,受《新闻启示录》的启示,我便有了承包学校图书馆现期期刊阅览室的想法。在我的提议下,我班班委会和团支部联合成立了勤工俭学小组,并由我起草了致校党委、团委和图书馆的一封公开信,阐述了我们的承包愿望和承包方案。后来消息走漏,出现了同学个体和其他系的班级都提交申请的局面。经过激烈的多轮角逐,我们班最终取得图书馆现期期刊阅览室的承包经营权。随后,我又起草了一封《告全校同学书》,张贴在“盐市口”的通知栏。大概内容如下:春天,给改革带来了生机;改革,为同学们传来了佳音。我校又一改革的尝试——图书馆现期期刊阅览室由我们承包了!感谢校党委、团委、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当代青年的生活,是高节奏、快频率的生活,大家都盼望在较短的时间里,做到事半功倍,此乃我们服务的宗旨。为此我们做出如下改革的尝试:1.开架阅览;2.增加英文报刊杂志;3.设立两个小黑板,小黑板I向同学们推荐各类杂志中的优秀栏目和有益文章,小黑板II是一座袖珍的新闻发布台,每天向同学们报告国内外重大新闻;4.延长阅览时间,提高期刊利用率,中午12:30开门,晚上10:00关门,每天实行“两班倒”制度,下午和晚上分别轮流派两位同学值班服务;5.设立读者之声意见簿,欢迎同学们留下宝贵的意见。
承包阅览室之后,我们成立了阅览室管理委员会,专门制定了《读者须知》、《惩处条例》、《工作人员守则》等条例。学校图书馆每天给我们计三个临时工的工资作为工作报酬,每月总收入150元,由阅览室管委会分发给同学们补贴生活或用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这个勤工助学项目很成功,当时在全国高校属于首创,记得北方交通大学考察团来校参观,发现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是学生之后,很感兴趣地了解了情况,评价高。四川电视台新闻部还专门到校拍摄中文系同学承包收发室和我们承包图书馆现期期刊阅览室的新闻。同学们管理到位,服务周到,很少出现丢书现象,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共同收获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一是增强了责任心、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二是闭馆后还要整理报刊杂志,负责阅览室和自习大厅的清洁卫生,培养了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三是培养了阅读的习惯;四是提升了时间管理能力;五是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具有一种独立精神和求索氛围,格物以致知,致知以求真,求真以达善。大学阶段,既关乎青年学生的现实成长,也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大学阶段,对青年学生而言,其学习的首要任务在于专业人格、专业精神、专业思想和专业智慧的“四合一”专业学习;其次在于视野拓展、探究学习、多元思维、人文底蕴、科学品质、信息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潜能的挖掘开发。学弟学妹在校期间,应该提前洞察行业发展态势,了解就业人才需求,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同时注重从“知识学习”到“行为学习”,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最终实现从“素质学习”到“素质就业”的过渡。我觉得学弟学妹们如有计划创业,应该多注意自己在多元思维、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心理意志上的训练。
学弟学妹们有激情和活力、梦想和追求、干劲和闯劲,同时也应具有思想和智慧、责任和担当、恒心和毅力,我觉得完全可以在创业导师指导下,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去进行创新的尝试和创业的实践。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感受“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包含七个核心要素:创新是灵魂,冒险是天性,合作是精华,敬业是动力,学习是关键,执着是本色,诚信是基石。对工匠精神,我的理解是:做任何事情,必须坚持理想,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要经得起各种考验和诱惑,激情专注,用心务实,坚持做到“四精”: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准是目标,精品是结果。
作为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在多年的应届大学生招聘中,我希望应聘者尽可能地具有如下优秀品质:虚心、勤奋、诚实、敬业;坚定、不屈不挠;审时度势,有洞察力和前瞻性;既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又有仰望星空的志向;创新能力强;富有激情,头脑敏锐灵活;有团队精神或一定的领导能力;有很强的学习与再学习能力;具有阳光心态和正能量;具有国际化和全球意识;有亲和力,善于沟通。大学生朋友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这些优秀品质。当然,大学期间,我认为还是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把专业知识学好,然后多多阅读,为日后创业积蓄知识营养,并练就思考、认知的能力。如果有机会,尽可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创业并非难事,也非易事。前进的路上,有鲜花、阳光和欢笑;也有荆棘、泥泞和伤痛。但只要学弟学妹们认准方向,锁定目标,持之以恒,努力进取,就一定能够实现创业的梦想,体验成功的欢乐。
记者:您如何理解“双创”思维在构建宏达集团创新管理模式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这些对于母校双创工作的开展有何借鉴意义?
刘德山:宏达集团始建于1979年,先后历经了艰辛创业(1979~1985 )、对外联合(1986~1992)、改制转型(1993~2001)、快速发展(2001~2010)和蓝海战略(2010年以后)五个阶段,在小作坊—工厂—联合总厂—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集团公司—跨国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中,一步步成长壮大,铸就了自己的辉煌。如今的宏达,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工业、矿业、金融、地产、贸易和投资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化企业集团,管理资产超过6000亿元,成员企业60家,员工30000余人,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年实现利税超过50亿元。位列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全国优秀民营企业、中国优秀诚信企业和四川省重点培育的大企业大集团之一。宏达38年足迹,两条线索引人注目:一是产业发展的脉络,二是文化形成的过程。我认为,宏达成功的秘诀在于团结和诚信的文化品格;宏达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对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新时期母校双创工作的开展,都具有现实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企业是一个生命体,有着自身的生命周期,所以要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审时度势,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断延长企业发展的优秀期。2010年,宏达集团提出二次创业新战略,开启二次创业新征途,旨在以触及灵魂的思想沟通和头脑风暴,彻底消除躺在功劳簿上“大树下好乘凉”、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享乐心态,杜绝缺乏工作斗志、怕投资风险、不创新开拓的“温水煮青蛙”现象,引导全员牢固树立如履薄冰、居安思危、变革图强的责任意识,弘扬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企业“老鹰重生”和“凤凰涅槃”,为“建百年老店,立长青基业”奠定坚实基础。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双创”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于宏达来说,这股东风来得正是时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宏达集团响应“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投资非洲和中亚为切入点实施国际化发展;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全面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产融结合、人才森林、企业文化再造、人力资源开发、信息化建设等系列举措,把二次创业和管理创新融入宏达人的血液,使每个人都是创业者和创新者;创立新的理念和工作模式,为企业带来了由内而外的嬗变,企业为此拥有一个健康的肌体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认为这便是“双创”思维在构建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企业如此,我认为大学也如此,母校的双创工作更应如此。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等使命和社会责任。社会期望大学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前沿理念引领、创业人才输送、创新人才保障和科技创新支撑。这就要求母校双创工作的开展也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紧密围绕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服务等经济新动能开展创新和创业工作。无论企业还是学校,都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把握时代;都必须与时偕行,才能审时度势;都必须与时俯仰,才能适应潮流,进退有度。所以说,在校企合作或产学研合作这个“产业链”上下游或供需关系中,直面社会转型期,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够置身事外。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借力双创思维,以双创为契机,以创新促成长,让创业接地气,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变革与突破。
记者:校友会作为连接母校和校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于它的发展,您有何建议?
刘德山: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开放合作与资源整合是建构现代大学体制的重要内容。校友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可以突破时空局限,无论大家在校是否相识,无论大家是哪个时代的校友,只因我们拥有共同的师大情和狮山缘,就可以在校友会找到自己的根。校友会不仅是连接校友和母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更重要的是它一直延续学校的文化血脉,是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友会需要建立适合校情的工作机制,使校友工作成为学校全局工作和发展战略的有力组成部分,让校友会真正成为“校友的娘家”和“精神的家园”,办成校友们终身学习的好课堂、信息分享的宽平台、思想碰撞的大沙龙、情感交流的强磁场;我想它应该尽可能地凝聚校友力量、发挥校友作用、整合校友资源,为母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双创工作、招生就业和产学研合作贡献力量。
记者:今年是母校建校71周年,您有什么话想对她说?
刘德山:如果说从小学到高中,是我知识的启蒙期,那么在母校学习生活的四年是我的人生智慧和职业发展的重要积累阶段。作为校友,我为母校今天的办学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如今的母校既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同时又绽放出青春的活动,我定会以“重德、博学、务实、尚美”为人生座右铭,认真做人,认真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为母校的建设发展不遗余力,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狮子山,最灿烂的笑容永驻我心田!
感恩母校,祝福母校!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