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登录.png

外国语学院省级精品课程:《英语精读》

2005年度“四川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

 

 

学校名称      四川师范大学                               

课程名称        英语精读                              

课程层次(本/专)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外国语言文学类                                    

课程负责人                                    

申报日期   二○○五年七月十日                                  

 

 

 

 

 

 

四川省教育厅制

二○○五年七月十日

 

 

填 写 要求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嵇敏

性别

出生年月

195410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884761787

学 位

硕士

职 务

院长

传 真

02884761787

所在院系

外国语学院

E-mail

minji@mail.sc.cninfo.net

通信地址(邮编)

成都市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610066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近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英语精读”, 本科必修, 每周四学时,23届,696人。

2.“世界妇女文学”, 硕士必修, 每周2学时, 6届,140人。

3.“测试”, 本科必修,每周2学时,3届,96人。

4.“英美文化概况”,每周2学时, 4届,128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15届,160人。

2指导的英美文学硕士生:6届,12 人。

3.指导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硕士生:2届,4人。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材》,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现已完成。

2.《四川师大女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四川师范大学重点研究课题, 课题负责人, 现已完成。

四、相关论文及著作

1.《综合大学英语》第3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2《我张扬,我自豪——嵇敏谈女性实现独立人格的必须条件》,《中国妇女报》200465日“专家”栏目。

3《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与美国批评传统》,《女性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女性研究丛书》,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Reading Women, Literature & Culture自编教材, 2001年。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1999年美国奥克兰学区电视英语教育节目奖。

22000年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一、学术研究课题

1.《从边缘到中心: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和黑人女权主义研究》,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

  2.《当代四川摩梭女性发展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3.《四川摩梭民歌中的妇女形象、语意和性别指向》,四川省教育厅课题。 

4.《当代美国文学的重大挑战》,四川省教育厅课题。

 

二、学术论文

1.《荒野中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书写〈紫色〉---艾丽丝沃克》,《译林》2004年第4期。

3.《当代中国女作家评析:形象与主题》,《挑拨新趋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     

4.《托妮莫尼森的〈天堂〉》,《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5.《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6“The Color Purple—Black Women’s Discourse”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Foreign Languages & Literature )2001.       

7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Writers: from the Zhiqing Generation to the Hotdog Generation”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s & Literature ), 1999.

8“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On Beloved by Toni Morrison”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s & Literature ) 1997. 

  

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2002年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十佳(文科前五名)

2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国西部论坛》优秀奖。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 员

构成(含外 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徐天池

19524

副教授

英语翻译

主讲教师

刘素华

19514

副教授

语言学

主讲教师

张 叉

19659

副教授

英美文学

主讲教师

胡志红

19648

副教授

比较文学

主讲教师

魏光琴

 

19698

副教授

语言学

主讲教师

杨颖育

197211

讲师

英语翻译

主讲教师

秦洁荣

19796

助教

英美文学

主讲教师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一.主讲教师共8人(包括课题负责人),其中1人具有博士学位,7 人具有硕士学位,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助教1人, 五十岁以上者3人,四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2人,三十岁以上四十岁以下者2人,三十岁以下者1人,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全面、合理和年龄结构老、中、青三结合的精读课教学梯队。

二.所有主讲教师都长期担任本课程的教学。

1.嵇敏,担任“精读”教学23年。

2.徐天池,担任“精读”教学25年。

3.刘素华,担任“精读”教学8年。

4.张叉,担任“精读”教学16年。

5.魏光琴,担任“精读”教学14年。

6.胡志红,担任“精读”教学14年。

7.杨颖育,担任“精读”教学11年。

8.秦洁荣,担任“精读”教学1年。

三.所有主讲教师均在教学和年终考核中获得好的成绩。他们在每年“学生评教”中均获得高分,其中,魏光琴在2003年学生网上教学评分全校排名第一。徐天池于1991 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杨颖育2004年年终考核成绩为优秀。张叉于1995年获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教学工作奖,于2000年、2004年分别获得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2000年、2003年年终考核成绩均为优秀。刘素华于2000年、2004年分别获得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四.学院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长远的规划。学院向来十分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在《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文件汇编》中,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条例》,详细地阐述了我院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的方式。这些方式主要有: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续)

1.立青年科研基金,重点扶持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

2.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

3.将中青年教师分批送到国外学习。

4.为每一位中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指导。

5.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其他教师班听课。

通过以上措施,我院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青年基金的启动,扶持了一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比如,杨颖育老师现已争取到了好几个科研课题。通过支持中青年教师采取各种渠道进修,促进了他们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比如,2003年选送到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学习的周慧敏老师、2004年选送到广州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学习的严静老师、郑鸿颖老师都反映说,她们在为期一年的脱产学习中,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2005年选送大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的秦苏珏老师,专门进修了美国文学,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一.教研活动涉及领域:

在校内,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及部分成教生的教育指导任务;在校外,教研活动涉及省内外,直接指导全省20来所外国语学院的挂牌中学的外语实验教学,同时承担了我省出国人员的培训任务和我省边远地区中学教师的培训任务;在国际方面, 嵇敏教授担任了美国托妮·莫里森研究会会员、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四川省比较文学会理事等职,并应邀参加2002年“第二届中国女性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和 2005年“美国研究国际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嵇敏教授还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应邀参加1999 第十九届美国全国女性学研究年会,受到当地报纸专访与报道。在嵇敏教授的主持之下,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2001年和2004年分别承办了首届和第二届“中美女性学国际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教改方面的措施:

1.认真搞好教学课题,在教学中采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如何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本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未来的英语教育输送新型人才。

2  过办研究中心、讲座、会议等形式,加强自身的教师队伍,并通过联合办学的学校直接了解中学外语教学情况。

三.教改成果:

    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课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并获得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04年“送教下乡”任务,大力促进了边远地区中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承担并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04年“送教下乡”任务,大力促进了边远地区中学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承担并正在完成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05年“送教下乡”任务,这亦将大力促进边远地区中学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承担并正在完成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05年“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法高级研修班”培训任务,这将很好地推进我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法研究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四川省出国人员的培训工作。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四.教研论文:

1.刘素华(主编),《新编综合英语》第四册(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2.刘素华、张叉等译,《送你六顶帽子——助你成功的创新思维技巧》,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徐天池(副主编), 《四川英语导游景点讲解》,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

4.徐天池(主编),《吴尔夫精选集》,青岛: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0年。

5.张叉,《从东西方传统文化审视潘金莲和白兰》,《四川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与研究论文集》第一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张叉,《论高等师范院校复合性人才的培养》,《西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7. Zhang Cha, On the Use of Examples in Intensive Reading”,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xchange, edited by Zhang Xiaochi, Todd Hanson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Press, 2003).

8.张叉,《评高远主编的<大学英语自学教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外国语文专辑。

9.张叉,《英语精读课中的文化教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外国语文专辑。

10.魏光琴,《中英文化中“请求”言语的比较》,《外国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辑,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11.魏光琴(参编)English for Primary Education ,成都: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杨颖育,Pragmatic Failur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 Competence,《外国语文教学与研究》第2辑,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五.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1.刘素华,于2004年获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徐天池,于1991 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3.徐天池, 1993年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届课程质量评估中, 所担任的二年级“英语精读”课程评为小优质课程。

4.张叉,于2000年、2004年分别获四川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5.魏光琴,于2003年“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得分极高,名列全校第一名。

6.杨颖育,于2002年获四川师范大学优秀课堂教学二等奖。

 

3.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英语精读”是我校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自外语系1963年成立始即开始设立,并且贯穿于该专业学生在校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从某个意义看,“英语精读”课教学的成败极大关系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该课程是英语专业中最为基础、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早在1987年,我院“英语精读”课就成功申报了四川省重点课程。我院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历来以语言基础(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为重点,注重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院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更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信息承载能力,因而在教材选择方面强调语言实用性和时代性。设立至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我院先后使用的教材有:

1.北京外国学院编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

2.胡文仲、马元曦等编College 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

3.张汉熙等编Advanced English,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黄源深、朱钟毅编English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5.黄次栋编English A Course Book for Normal Universities),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6.李观仪编A New English Course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我院“英语精读”课教学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个性化教学。由于语言学科的特殊性,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采用小班互动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这一优良传统成为我院在扩招新形势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育技术方面,“英语精读”教学也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从开始的收音机、录音机到现在大型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精读”课力求从信息新,感受强等角度带给学生最深刻的语言感受。 除上述各方面的发展,该课程还重视语言实践性。我院“精读”教学为高年级学生提供课文段落讲授机会,使学生将其所学应用到所教。同时我院学生志愿者在2004年“西部论坛”活动中,我院学生在2003年、2004年“CCTV电视讲演比赛”等活动中,均有出色的表现,这从侧面进一步证实了我院英语教学的成功。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院部分教师通力协作,完成了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新编综合英语》教材及教师用书的编写,这一专业“精读”课教材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各界教师的高度评价。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一.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既包含了单词、短语、语法等英语基础知识,又包含了阅读、 写作、和翻译等综合的语言应用的基本技能。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1.基础知识。这部分包含了英语的基本词汇、短语和语法知识。

2.“听”。 这一部分包括一些对话情景的常用词汇、句型、语音的锻炼以及语言听力技巧的培养。

3.“说。这一部分包括词汇尤其是近义词的掌握和辨析,各种语言情景恰当的表达句型及准确的发音。

4.“读。这部分除了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之外,还有大量的阅读经验和外国文化的知识的掌握。

5.“写 因为英语写作要尽量避免重复,所以这部分包含各种英语文体、词的准确含义和大量同义表达法的掌握,。

6.“译。这部分包含不同文体、不同时代的英语表达及各种翻译方法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教学内容的组织分课堂和课外两大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提供声音、图像等资料,如英语教学中涉及的国外大选、英美国家教育情况、风土人情,等。课外学习以阅读、写作、练习为主,辅以实际英语环境学习,如英语角练习口语和美领馆听讲座,等。

所有的课程安排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英语学习氛围,使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综合地感受和体会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达到掌握并能应用这门语言的目的。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教学活动不仅包括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括实践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参与的结合。在“精读”这门课程的教学之中,我院充分根据其特色,实行开放式教学,做到既要“走出去”, 又要“请进来”。具体途径为:

1.直接将实践活动引进课堂,设计了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课堂实践活动。

2.把教学实习成功地纳入到教学中来, 让英语开放式教学在大学、中学等不同教学阶段都得到实现。

3.在教研方面,我院邀请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李赋宁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王逢振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朱刚教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晓璐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傅勇宁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博士研究生导师肖明翰教授(亦系我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朱通伯教授和周光亚教授等大量专家到我院做专题讲座或现场授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院英语教学多元化的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院的教学已不断地取得很大成绩,在省上、校内屡获教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等。最近连续若干年以来,我院招生情况均异常火暴,报考我院的考生人数高出我院实际所招学生的名额和人数十倍,因此,我院招生录取线均高于全省重点本科线。这些都足以从侧面说明,我院在英语教学上是非常成功的,而在英语教学中,“精读”则是其主干课程。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院使用编排严谨,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教材。自学院设立至今,根据时代发展,我们先后使用的“精读”课教材有:1.北京外国学院编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2.胡文仲、马元曦等编College Englis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3.张汉熙等编Advanced English,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黄源深、朱钟毅编English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5.黄次栋编English A Course Book for Normal Universities),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6.李观仪编A New English Course上海: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这些教材在自身相应的时代都以最新的信息,最合适的递进层次来安排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体现了我院对学科发展的重视,对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理论的不断实践和贯彻。我院教师同时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编写了不少教材, 如《新编综合英语》等。

我院与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阅读书目借阅本院学生每年都会从老师处获得就本年级合适的阅读书目,有的年级还尝试让学生定期写书评和读书报告。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在自学时间都积极到图书馆和期刊质料室查书学习。在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学生还被介绍到美国驻成都领事馆的图书馆查阅一些在校内不易获得的资料, 扩大知识面。

我院和我校已建有多媒体教室。我院已经建有并完善十套语言实验室、两个微机室。语言实验室储备有大量听力材料,学生在课后可以常去那里练习听力并获取更广的语言信息。平时的外语课堂教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申请多媒体教室,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记录片等,促使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历史,文化等结合进行掌握。

     目前,我院的教师材料、教学活动安排、部分教学资料和英语练习材料都可以从本学院网站上获得;各教研室所有教师自制课件教学;全校实行宽带上网,运用网络工具学习、 查阅资料和评价课堂教学是本院学生的必备技能。我院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设计、开发教学软件。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一.我院“英语精读”课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小班互动的英语教学模式。小班互动的英语教学是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模式的教学能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机会进行语言练习,同时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杨颖育、秦洁荣等年轻老师的小班互动教学搞得尤其活泼、生动,深受学生喜爱。

2.改革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用例原则。由于在语言教学中,用例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通用、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用例原则的改革对推动“英语精读”课教学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传统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喜欢、习惯于从字典中照抄照搬例句,这种用例原则极有可能造成所用之例句同现实脱节、所用之例句平淡无奇、所用之例句容易遗忘等不良后果。我院副院长张叉副教授在On the Use of Examples in Intensive Reading(即《论英语精读课中的用例》,载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xchange《教育与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文中,提出了“英语精读”课用例的十一条原则:义位要紧扣课文、要注意词与词的搭配、要典型生动、不要照抄字典、要富有中国特色、数量要至少两个、要尽量精练、要有审美感、信息量要大、要与时俱进、要轻松愉快。张叉副教授提出的这十一条用例原则已为不少老师采用。

3.重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过去的“精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比较滞后的,尤其是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于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近年来,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英语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各种对外函件写作等语言基本技能。我院“英语精读”课教师近年来非常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与此相应,教材的更新恰好提供了各类交流文体的范本,更有利于将英语变成为对外交流中说与写的实用工具,这对于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徐天池副教授、刘素华副教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做得特别出色。

4.精泛读结合、课内外互补的教学方法。语言是信息载体,学与用密不可分。我院“精读”课教师采用精泛读结合、课内外互补的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和语言气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拘泥于课文精讲,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话题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筛选、综述,以口笔头形式在班上进行汇报。魏光琴副教授、胡志红副教授在这方面具有很多经验。

5.文化教学的导入。张叉副教授率先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实验,将文化教学巧妙地置入课堂教学之中,其研究成功果《英语精读课中的文化教学》一文已刊载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外国语文专辑之中,受到了同行的注意。在“英语精读”课中引入文化教学的内容是我院所有“精读”课教师都十分重视的,秦洁荣老师在我院承担的教师培训项目“2005年四川省送教下乡活动”中,以《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为题作了专题讲座,学员反应很好。在“英语精读”课中融入文化教学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精读”课教学的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因而教学目标性更强。现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都采用教师自制课件,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实行了课程资源上网,学生可根据其安排进行预习和练习,还可以即使反馈他们对教学的建议。

 

3-5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中,“精读”都是核心课程之一。 从某个意义看,“精读”课教学的成败极大关系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我院的英语教学成果是大家公认的。

1.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钟仕伦教授在2005325日举行的“外国语学院教学及教学评估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我院的英语教学工作,认为我院的英语教学水平在省内是数一数二的。

2.四川师范大学外事学院院长龚登墉教授指出,我院的“英语精读”是我校举足轻重的一门课程,它在我省外语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我院教师特别是“精读”课教师经验丰富、知识面广,这是保证“精读”课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3.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亦君教授对我院“英语精读”课教学大加赞赏,认为它是四川省内外语界的品牌课程之一。

4.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朱通伯教授也对我院的“英语精读”课教学做了充分的肯定。

5.清华大学英语系副主任范红教授是毕业于我院英语专业的学生,她说她在我院学习期间,“精读”课的教学给她留下的印象和影响特别深刻。

6.近年来,我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这是对我院教学工作的一种肯定。四川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谢明春教授分析说,我院毕业生之所以就业状况如此好,我院成功的教学是其保证之一。

7.我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屈加文副教授亦有同谢明春教授类似的看法。

实际上,近八年以来,我院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过级率连续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去年四级统考的总成绩平均分高出全国总成绩平均分16%,这使我院英语教学的声誉在广大家长和学生心中得到大大的提升。我院师生还承接了“西部论坛”、“联合国农村远程教育会议”等外事活动的翻译工作、四川省师资英语培训工作等,并在这些活动中都表现很好,受到了社会和外界的好评。不仅如此,学生在网上、校报上,高度评价我院“英语精读”的教学,对魏光琴、杨颖育等老师的讲课艺术给予了热烈赞扬。影响所及,凡这些教师所在教研室教师开设的公选课,全校学生选课均十分踊跃。近几年来,报考我院的考生人数为录取人数的近十倍,录取分数线连年超过四川省重点本科线。由此可见,我院的教学效果是有口皆碑的,而“英语精读”课教学即是其支柱之一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小班教学模式(每班仅30人左右)。

由于语言学科的特殊性,我院数十年来坚持小班教学,确保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语音练习和语言应用机会。在扩招形势严峻的今天,这一教学模式成了我院确保教学质量的一大法宝。

2、英语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结合。

语言的生命在于实践应用。只有成为现实生活信息的载体, 语言才可实现其交际功能。 我院在课堂教学之余,为学生提供类似“西部论坛”等外事参与机会,使他们的语言技能得到练习,同时加深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

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尽可能使英语语言教学富有立体感。

多媒体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得英语教学与生活情景更紧密相连,是外语学习由课本到实际的先进手段。

4-2  本课程在省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根据我们了解,本课程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在学术领域,嵇敏教授目前担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四川省政协教育委员会特邀委员、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四川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托妮莫里森研究会会员。她以及由她领导的整个教学队伍在学术论文和学术活动上都有十分出色的表现。

在教学方面,该课程作为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八年来,我院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过级率连续高于国家平均水平,高质量的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作出了积极贡献。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电子课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我院“英语精读”课程早在1987年前即已建成为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点课程,在1987年后又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重点课程。我院的建设目标是,力争五到十年内,将本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具体步骤是: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每年有教授特别是优秀教授和博士从事“精读”课教学工作。同时,搞好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活动,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总结五年来教材使用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修订《综合英语》教材,使之更加完善。

三.在原有基础上,更新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符合本课程教学特点。

我院将在半年时间内把“英语精读”课程有关的教材情况、各年级专业课教学大纲、教案示例以及各种英语练习张贴到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网站上。主讲教师情况目前已经可以在该网站上查阅,半年内本院所有教师资料都将能在该网站查阅。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课题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简介;

2、主讲教师情况介绍;

3、“精读”课程教学大纲;

4、课程教案;

5、《英语精读》习题集;

6、主讲教师课堂教学录像。

 

网址:http://jpkc.sicnu.edu.cn/

 

 

 

6. 推荐、评审意见

《英语精读》是我校学生最欢迎的课程之一。该课程负责人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并能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经审核,我校同意推荐该门课程参加2005年度四川省精品课程评选,并承诺承担其信誉保证和管理任务。并将在课程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

                        (公  章)

                        校长(签字)

                        2005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

           2005        

 

 

 

 

 

 

 

 

 

 

(公  章)

                                     2005